您当前的位置 :牡丹江站 > 网上逛街 > 旅游 正文
镜泊湖旅游面临诸多“瓶颈” 游客:厚道但不厚重
来源: 大鹏新闻网-牡丹江晨报 作者: 孙波
 

  

  【镜泊湖旅游江湖沉浮录——现状篇】

  编者按:

  上半年,牡丹江市旅游业克服不利因素逆势增长,全市接待游客量、旅游业总收入同比增长26%和23%。其中,周边游贡献巨大,而作为旅游业“龙头”的镜泊湖的贡献却略显暗淡。探究根源,体制僵化转型慢,市场竞争意识弱,旅游产品老化,服务配套不完善……成为制约镜泊湖发展的重重羁绊。

  不久前召开的中共牡丹江市十一届八次全委(扩大)会上,市委书记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雨浦,在布署下半年重点工作时提出:尽快破解镜泊湖景区发展难题,切实加大体制机制改革、周边环境整治、闲置资产盘活、旅游市场开发和战略投资者引进等工作力度。

  人们普遍认为,抓住镜泊湖这个龙头,就抓住了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的关键。而从更深层次看,镜泊湖的兴衰,不仅关系牡丹江市旅游业整体发展,更是叫响牡丹江旅游城市品牌,使旅游成为强市富民支柱产业的关键所在。因此,我们有理由对镜泊湖的发展与振兴予以关切和期待。

  雪城话旅游:人们第一反应肯定是镜泊湖

  的确,镜泊湖作为旅游版图的地标性景区,一直扮演着旅游业龙头角色,其江湖地位不仅深深扎根在咱牡丹江人的心里,同时也蜚声全国及至世界。毕竟,亚洲最大、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的江湖座次,并非徒有虚名。

  论景致,镜泊湖很难用一个“美”字来形容。置身其间,水天一色,湖平如镜,而轰鸣的吊水楼瀑布又让这份秀美平添了几分阳刚雄浑之气。这种刚与美的互补,成就了镜泊湖“国家5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”、“国际生态旅游度假避暑胜地”、“世界地质公园”、“省级自然保护区”的殊荣,而“镜泊胜景”、“山上平湖水上山,北国风光胜江南”等国家领导人的题词、诗句,更是让镜泊湖扬名立万于江湖。

  可是,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得天独厚旅游资源,且长期把持雪城旅游龙头地位的镜泊湖,近年来却在旅游市场转型竞争中略显疲态,放缓了脚步……

  市场反馈:镜泊湖旅游厚道但不厚重

  “镜泊湖给我突出的印象是厚道但不厚重!”周天海退休前曾是无锡市接待部门的一名公务员。8月初,因参加亲戚婚礼来到牡市,此前虽两次到过镜泊湖,但这次旧故地重游令他感触颇深。

  周天海与镜泊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,“当时到哈尔滨开会,主办方招待游览镜泊湖,那次游湖也是让我最兴奋的一次”,因为早就听说过镜泊湖是亚洲最大高山堰塞湖,周天海对镜泊湖一直怀有一种期待。“记得当时天公作美,雨水充沛,湖区水面辽阔,烟波飘渺,游船乘风破浪有如航行于海上;吊水楼瀑布更是一绝,瀑布足有几十米宽,水落轰鸣,震人心魄,击起的水雾将游客的衣服都浸湿了,那气势不亚于著名的黄果树瀑布。”

  本世纪初,周天海随团到东北考察,有幸再次到访镜泊湖。“第二次远没有第一次令人兴奋。景观没啥变化,但水却小了很多,瀑布窄窄的一条,毫无气势,但湖区的道路、交通、美化等硬件设施有了很大进步”。

  至于这第三次来,因何“感觉厚道但不厚重”?周天海直言不讳地表示:说厚道,从景区文明程度看,镜泊湖绝对是一流的,景区交通便捷,环境干净整洁,旅游秩序规范,管理人员素质也不错,但最值得点赞的当属旅游收费方面,景区内没有过多收费项目,收费水平也很公道,“80元门票、100元游船、二三十元的观光车,二三百元的餐费,玩一天500元左右,就算住一宿也不过千元,这样的消费水平,在国内同样5A级景区几乎没有,绝对厚道!”说不厚重,是因为镜泊湖很难让人流连忘返,留下深刻记忆,“为啥?缺少新意,没特色!”20年前是游湖、观瀑、吃湖鱼,20年后仍是那一套,除了那些景观,很少有参与性、体验类游玩项目。“此番本想给老朋友带点纪念品什么的,可逛遍景区也没买到一件具有镜泊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!”周天海无奈地说。

  周天海三次游湖的感受,也引发了牡市一些旅行社经营者们的共鸣。对此,某旅行社王志忠经理告诉记者,“镜泊湖属于景观型景区,虽然没有黄山、泰山那样的奇绝景观,但也有其独特优势,只是发展不利,浪费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。说实话,镜泊湖旅游对旅行社来说有如一块‘鸡肋’!”在这家旅行社,记者还随机采访了一些报团出游的市民,他们也普遍认为,“镜泊湖没啥吸引人的地方!”

  游客不满意、旅行社不待见,如此江湖声誉无法不让人反思:在旅游市场日趋火爆的大环境下,作为国家5A级景区的镜泊湖为何反倒落伍了呢?

  沉疴待解:镜泊湖旅游面临诸多“瓶颈”

  镜泊湖沉沦的原因是个沉重而敏感的话题,以至于当诸多业内人士面对记者采访时,或三缄其口,避而不谈,或出言谨慎,避重就轻。那么,镜泊湖到底存在哪些问题,令人不愿触及呢?

  “镜泊湖建设发展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的,只不过与国内先进景区相比,仍处于一流资源、二流管理、三流开发的局面。”采访中,市旅游局一位负责人概括了镜泊湖的发展现状,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“阻碍镜泊湖发展的最大问题当属管理体制不顺!”

  对此,记者从镜泊湖管理委员会(简称“镜管委”)了解到,目前镜泊湖规划区域内有地方政府、森工企业、驻区部门等几十家单位,呈现各自为政、多头管理、无序发展的混乱局面,景区主管部门处境十分尴尬。突出表现是,规划难以执行。由国务院批准、省政府颁布实施的《镜泊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(2001-2020)》是镜泊湖旅游发展的总纲,但景区内地方政府、森工企业等各有规划,根本不按规划开发建设。其次,景区管理无序。由于缺少相应职能和行政执法权,镜管委对景区内多方创办的景点、宾馆、饭店等难以实施有效管理。第三,保护压力增大。由于多头管理、责任不明,景区生态保护与治理难以落实,各类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,较为突出的是,鱼类资源从最初的70余种减少到目前的40多种。第四,开发建设受限。因规划重叠,多头管理,项目审批环节多,致使项目难以落地。一个项目审批下来,短则一年,多则数年,甚至夭折。

  “不适应市场经济生存法则,也是制约镜泊湖发展的症结所在。”镜管委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计划经济时期,镜泊湖定位于接待型景区,只要搞好接待就行了,不用自己闯市场。而实行市场经济后,镜泊湖转型太慢,没有实现与市场有效接轨。对此,记者从一份关于镜泊湖发展的调研报告中看到:目前镜泊湖主景区内有70多家宾馆、酒店,绝大多数由各级政府或部门投资建设,主要用于政务接待,真正面向市场的不足10%。此外,镜泊湖经营管理行政化色彩浓、专业化水平低,营销手段单一,缺乏景区合作营销、目标市场直销、网络营销等有效手段。

  “没啥可玩的”也是被外界广泛诟病的短板之一。对此,镜管委工作人员以自己孩子为例告诉记者,“暑假期间我想带孩子到镜泊湖玩玩,但孩子就是不来,反倒对周边的一些娱乐型景区乐此不疲,这也反映出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。”的确,由于镜泊湖旅游属于典型的自然山水观光游,观光旅游产品占主导地位,温泉、野营、戏水等度假旅游产品匮乏,文化、商务、体育等专项旅游产品开发不足,生态、体验旅游产品处于空白,无法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。此外,消费层次也比较低。景区内“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”六大要素不全,购物类和娱乐类消费项目不足,高端消费项目短缺。

  “旅游产品吸引力不强,单靠观光旅游产品对游客的吸引力有限,致使景区留不住人。”采访中,导游曲丽丽对镜泊湖“留不住人”的现实感触很深。对此,有调查显示:游客在景区平均停留时间不足14小时,旅游旺季游客仅有30%会选择在湖区停留过夜,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公务接待游客。此外,游客中因自然山水而来的占74.5%;因清爽气候而来的占24%,表明镜泊湖主要吸引物是自然景观,“只看不玩,能留住人吗?”曲丽丽说。

  “如克服不了季节因素导致的‘半年闲’问题,镜泊湖很难有大发展!”采访中,镜管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镜泊湖经营周期太短,主要经营期是5月至10月,夏季旅游人数占全年90%以上,经营周期与南方景区不可同日而语。此外,冬季防寒取暖增加了运营成本。“镜泊湖多数宾馆、酒店没有采暖设施,一过10月份就关门停业,导致冬季接待能力不足。而且受单季旅游影响,景区内多数服务人员为临时用工,流失率达70%,人员队伍不稳定肯定会影响服务质量。”

  除了管理体制不顺、市场化程度不高、旅游产品结构单一、季节因素制约严重等制约镜泊湖发展的短板外,记者还了解到,交通不便利也成为制约镜泊湖发展的瓶颈问题。突出表现是,与上海、广州等重点客源市场无直达列车,加之暑运压力,远程游客很难买到卧铺车票。高速铁路省内止于哈尔滨、省外止于吉林敦化,大量游客在长白山、哈尔滨分流。旺季航空“一票难求”,远程游客“进不来、出不去”;市区旅游集散功能不健全,没有建立起航空、铁路、客运至镜泊湖换乘系统,机场没有接站车,火车站旺季旅游班车不定时发车,淡季基本停运。此外,景区内部没有形成环湖交通网络,景区缺少大型停车场地,难以满足每年超过50%增长的自驾游需求。

编辑: 杨潇
推荐栏目